农产品后产业链开发驱动婺城农业经济大转型

 cuiyunlong   2018-12-07 02:13   2990 人阅读  0 条评论
广告

【当代微商网7月13日讯】(婺城新闻网)在婺城139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有耕地36.4万亩,其中水田32.47万亩,旱地3.93万亩;有林地126.7万亩。婺城区是典型的“六山一水三分田”的农业大区,是浙江省重要的粮食、高山蔬菜生产基地、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,于2012年1月被农业部正式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。

多年来,婺城区粮食单产和总产量走在全省先进行列。2017年,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4.95万亩,总产6.2万吨,与去年基本持平;全区蔬菜瓜果全年播种面积4.72万亩,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山蔬菜面积400余亩,总产量10.73万吨,年产值3.39亿元。形成了塔石、箬阳山地蔬菜种植区,琅琊冷水茭白种植区,蒋堂出口加工蔬菜种植区等特色种植区,设施面积2600多亩;组建蔬菜瓜果专业合作组织60家,有蔬菜配送中心5家。

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现代化水平,孕育了丰饶的物产,出现了大量的生鲜剩余。农产品后产业链开发成为婺城农业经济转型的关键。那么,婺城区农业企业都做了哪些探索呢?日前,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。

传承传统炒茶工艺,发展高山茶经济

扁形茶、白毛尖、银针……婺城区的高山茶因其独特的炒茶工艺,得到众茶人的频频点赞,价格稳中有升。出自塔石乡寻常农家的上等高山白毛尖可卖到每斤180元,而市场上普通白毛尖价格至多不过每斤70元。尽管价格远高于市场其他新茶,不少市民仍愿意驱车数十里,寻访塔石茶农,买足十斤、二十斤当地新茶,以确保够喝一年。

塔石乡珊瑚村位于海拔900米的高山上,终年云雾缭绕,昼夜温差大,土壤多为偏黑色砂土,这里生产的白毛尖,茶色清丽,味香汁浓。目前,该村200多人口50余户,有40多户采用传统技艺制作白毛尖。其中,廖旭荣就是当地出了名的炒茶能手。

廖旭荣介绍,手工炒茶技艺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,鲜叶采摘后,阴干两小时,入炒茶锅烘炒,出锅摊至微热,如此反复一次,再用炭火烘干,传统白毛茶即制作完成。每次炒茶量不过半斤。“炒的时候动作要快,翻得要均匀,烘干以后茶叶一捏要能成末,炒过了有焦味,炒不透不香……”廖旭荣说。每到春茶上市,廖旭荣总会到村里农户家中上“制茶课”,可因手工制茶全看火候,各个细节都要把握得十分准确。

据了解,珊瑚村共有茶山400多亩,目前得到维护的茶园不过两百多亩。近年来,整个珊瑚村出产的优质白毛尖在500斤左右,都供应给了驱车赶到村里买茶的老主顾,基本不走向市场。但廖旭荣给村里的白毛尖高山茶注册过一个品牌,叫“珊瑚云雾”。

婺城区是中国茶文化之乡,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浙江采云间茶叶有限公司,培育推出了“婺州举岩”、“金山翠剑”等特色优质产品,其中“婺州举岩”被列入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”。全区茶园总面积3.1万亩,2017年总产干茶3955吨,总产值1.78亿元。

多形式发酵,供应深加工原材料

沙畈乡位于婺南山区,繁茂的林木与完好的生态植被环绕着沙畈水库,守护着金华人的这口“大水缸”。在这片土地上,农业资源丰富,与工业文明相距很远。聪慧的山里人却带着这漫山遍野的“山货”步入了农产品后加工的圈子。

每年夏末,漫山遍野的野生猕猴桃树挂满了果。贫苦的日子里,山里人采摘这大山的馈赠当饭吃。上世纪90年代,山里人带着这“山里货”拿到市区卖,几元到几十元一斤不等,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。后来,国内种植和进口的猕猴桃越来越多,野生猕猴桃又成了山里无人问津的野果。大片大片的果子成熟,凋落,烂在了土地里。村民们看着可惜。于是,一条以猕猴桃为原料的后加工探索之路在沙畈徐徐铺开,通向山外的绿色经济。

早年,沙畈乡高儒村村民李政权从云南一带采购原材料,在安徽从事青梅酵素生产业务,主供出口。2013年,李政权回到家乡,在原有的青梅酵素业务基础上,增加了野生猕猴桃酵素品类,主要销往北京、上海、广州部分药企及日化生产企业。一般情况下,一批酵素的生产周期需要三年,期间需要多次投料。去年,李政权在沙畈乡以2至3元每斤的价格向农户收购野生猕猴桃,共计10吨。目前,酵素年销售额稳定在40万元,存量较大,市场渠道有待拓展。

李政权介绍,接下来,他将申请相关资质,健全相关检测标准,研发酵素成品,由原材料供应商转型探路自主品牌化运营,以此打开酵素成品的销售渠道,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。目前,李政权在银坑村承包土地50亩,移栽野生猕猴桃,即将挂果。

在离银坑村不远的石宫村,浙江石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基地里,爬满山坡的猕猴桃树映衬着东方红水库。每逢节假日,总有游客从山外赶来,体验垂钓之乐,采摘之趣。鲜果飘香后,走完了生鲜市场,猕猴桃酒的制作便要紧锣密鼓地展开。

在婺城区,以猕猴桃、杨梅、桑葚、葡萄等农产品为原料酿制果酒的农户不在少数,市民采购需求量较大。然而,相关工艺及成品检测缺乏标准,农户酿果酒全靠“手感”。另外,婺城果酒生产多以小规模、粗加工为主,没有自主品牌,缺乏专业的运营主体。多形式的发酵工艺,却为婺城区农产品,尤其是水果的后加工,提供了可行思路。

全产品链自主研发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

近日,在位于婺城区临江工业园区的浙江金手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,新品推广前期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。企业负责人朱宝军介绍,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积累,“金手宝”已实现佛手全产品链开发,做到佛手果的百分百可利用;数月后,“金手宝”系列佛手新品将陆续推出。

在中医药理中,佛手有疏肝理气之功效,产于金华的“金佛手”药用价值尤佳。在金华,佛手更与仙家有着某种特殊的渊源。传北山有双龙,盗得天眼,普度众生。清甜的山泉沿山涧而下,流经之处,便生出仙果,形似佛祖指掌,便有了“金佛手”。山下百姓发现后,引种到山下,在心底祈盼沐得佛光,也采摘果实入药,强身健体。多年来,金华市举办多次佛手文化传播与交流活动。在药用佛手之外,佛手盆景日渐走入千家万户,名声远扬。然而,佛手挂果时间短,盆养成活率不高。佛手亟待后产业链开发。

多年来,婺城区各农业企业对佛手后产业链开发进行了长足的探索。早在2011年,“金手宝”压榨佛手汁,推出一款功能型佛手饮料,单瓶定价5元,通过代理商渠道进行市场推广。初试牛刀,市场反馈并不理想。“第一款产品注重功能,却忽略了口感;不能做到全产业链开发,生产成本极高;代理商渠道铺货量大,回款慢,损耗大,财务成本高。”朱宝军说。

于是,“金手宝”开始深入探索佛手的全产品链开发,在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的同时,大大降低佛手单品的生产成本。“金手宝”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、江南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、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,分别从功能食品、休闲食品、精油日化品三个维度进行产品链开发。在日化精油层面,“金手宝”着眼佛手香气浓郁,出油率高的特点,开发佛手精油和香水,结合近几年间兴起的芳香疗法,作为上游供应商,为精油生产厂家提供粗加工原料。同时,在食品饮料研发层面,“金手宝”保留了一定的功能和谐,在口感上下了功夫,并改之以玻璃瓶装罐,突出其视觉营销力。为缩短佛手饮料的生产周期,“金手宝”首先通过制作佛手果汁浓缩液,长期储存。这些浓缩液将同时成为未来产品线上的新品和佛手饮料的原材料。另外,佛手果渣将经过系列炮制,制作成佛手蜜饯、佛手蜜炼、佛手馅料等。

朱宝军介绍,目前,“金手宝”已建成包括气相、液相、称量、提纯、菌群培育等研发工艺的实验室,引入四条自动化生产线。在婺城区东方红林场的130亩佛手基地已开始挂果增产,年产量达到100吨。

据悉,“金手宝”将启动“物联网”互动式平台开发,实现佛手产品可追溯,打通佛手基地与目标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播渠道,通过认养、体验等从线上到线下的联动,以传播佛手文化的方式,带动佛手后产品链的市场推广。

订单式软罐加工,做通出口贸易

连日来,杜一娟紧盯着自家的软罐头生产线,忙着赶订单。从90年代初的铁罐食品出口贸易,到后来的软罐头“订单式”生产和出口,从起初的桶装大份,到如今的袋装小份,杜一娟和蔬菜罐头打了30多年的交道。近年来,她的金华美和食品有限公司围绕两条生产线,年产值稳定在1000万元左右。

每年春雨蒙蒙时,杜一娟就要辗转金华与衢州之间,收购大量毛竹鲜笋。“做蔬菜后加工,最重要的就是看准市场时机,只有在蔬菜生鲜市场去化不了,价格跌入低谷的时候买入,大量冰冻库存,以供后期加工所需,才能保证一定比例的利润。”杜一娟说。每年,金华美和食品有限公司需要购置鲜笋近500吨。大量的生鲜竹笋只有在接到订单后才会进入后加工生产线。去壳、切根、装袋,主要依赖人工,装袋前后均须经高温灭菌处理。杜一娟介绍,每个订单都有不同的尺寸规格,订单主要来源日本。

除了鲜笋之外,食用菌软罐头也是金华美和食品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。在婺城区沙畈乡,该公司承包土地50亩,培植灰树花这一新型菌种,年产量达到100吨,全部供应后加工。另外,该企业还会从农户手中采购灰树花、平菇等其他食用菌200吨,填补后加工需求。

近年来,杜一娟尝试在国内推广蔬菜生鲜及软罐头,年销售额在100万元左右。她认为,目前国内软罐头市场接受度不高,但伴随网上购“菜”消费习惯的逐步形成,蔬菜软罐头将迎来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。

多维度破题信息不对称拉动农产品销售

在中国古代,灵芝素为灵药。近些年来,伴随大健康研究的发现,“灵芝孢子粉”在海内外都备受追捧。从事灵芝相关产品生产及销售的主体越来越多。那么,一株灵芝可以催生多少种经济形态?

日前,在金华市益康真菌研究发展有限公司,企业负责人吴晓明刚收到相关产品安全性检测报告。这让他壮志满怀,开始统筹规划,为自主栽培、委托深加工的灵芝产品搭建一个互相带动的营销链条,在打开市场的同时,扩大生产规模,做大灵芝经济。

早在上世纪末,从农学专业毕业不久的吴晓明就开始钻研灵芝栽培技术,逐步摸清了从育种、种植到粗加工的全套工艺,搭建连栋大棚和普通钢架大鹏,投产灵芝30多亩。那时,灵芝孢子粉的功效尚未被发现,市场需求以朵灵芝和灵芝片为主。大棚中的灵芝自然喷粉,飘散在空气中。

2003年以后,市场需求逐步转向灵芝孢子粉。吴晓明面临崭新的技术难题。他研发培育孢子粉出产率高的灵芝品种,大面积繁殖;与浙江质标所合作,全程跟踪土壤分析;与上海农科院合作,委托代工破壁;与山东医学院合作,委托进行活体样本安全性试验,串联起灵芝孢子粉的生产线。另外,由朵灵芝加工而成的灵芝景观摆件、灵芝片、粗加工灵芝孢子粉(未破壁)等产品线同步铺开。

伴随微商经济的崛起,吴晓明在门店销售、日韩出口、向药厂供货等传统渠道的基础上,尝试通过微信公众号、个人微信公众号引流;开辟灵芝种植基地研学旅游,开发灵芝宴,通过灵芝科普、灵芝文化教学等方式,增进消费者对灵芝的了解,以此拉动产品销售。据悉,该企业年销售额在400万元左右。

下一步,吴晓明希望健全相关资质,走保健品渠道。

标准化生产+品牌化经营,做大“一碗饭”经济

婺城素为鱼米之乡,在万亩良田里,金灿灿的早稻被收割,农家的灶台上又飘起了新米的糯香。这“一碗饭”里到底有多少学问?

近年来,婺城区突出品牌创建和大户培育,按照“市场牵龙头,龙头联基地,基地带农户”的思路,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服务等,培育发展种粮大户、家庭农场、专业合作社和稻米加工龙头企业,形成了“一枝秀“、“群飞”、“绿巨人”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婺城自主品牌。

在金华一枝秀米业有限公司,日产能160吨的自动化生产线连轴转。工作人员只要通过计算机调试,各品类大米就能准确地自动入仓、加工、分装直至封口,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。

“引种要优质化,耕作要标准化,生产要自动化,经营才能品牌化。”金华一枝秀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丰兆平说。据悉,早年,“一枝秀”即分品类开发特色米、有机米、绿色米、富硒米、普通米,并围绕对应的标准,配套品种引入、基地种植、加工工艺和储存设备。比如,特色米中有“越光”、留胚米、糙米、粥米等,做小规模生产;有机米则立足“生态化”理念,在吉林生产基地聘请世代稻农,古法耕作,倡导鸭稻共生;绿色米即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,配套相关检测机制。

丰兆平为不同品类的米做了差异化和谐,据此搭建了相应的营销渠道。特色米、有机米主要走专卖店渠道,在门店加强消费者认知及体验,配套媒体宣传。普通米主要走批发市场渠道。另配套直营店、大客户上门送货、线上平台等销售渠道。

此外,部分经后加工的大米还会被用作酿制米酒。

在“多品类标准化生产+品牌化经营”模式的培育下,金华一枝秀米业有限公司年产值稳定在3000多万元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微商一键转发,微信多开软件)
(自动秒抢,自动加人软件)
【百度搜索-铁血人www.tiexie.ren】
【请加QQ:627540445】
【请加QQ:627540445】
【备用请加QQ:3091336652】

广告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tiexie.ren/index.php/post/2216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 cuiyunlong 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广告

评论已关闭!